近几年对身边亲人,不自主的越来越疏离冷漠。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不愿意靠近他们,倾听他们说话,也不愿意和他们产生太多交集,包括自己父母。 有事没事就会想起… 显示全部
疏离型人格,你讲的大概是疏离型回避吧,这个我太知道了,我家的回避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疏离。 什么表现就是好像是一个看淡的一切的得道仙人(事实上并不是看淡一切,内心渴望的东西很多。
疏离型就是真正的回避型依恋,又叫做a型,他们理性,情绪稳定,压抑和隔离情绪,不会倾诉和表达情感需求。 显得比较的直男。 编辑于 2024-11-21 21:36
疏离感(Alienation)在哲学上一般翻译成异化,而心理学意义的“疏离”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疏离感是一个包含主观成分和客观成分的复杂概念。客观成分主要指劳工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失控感;主观成分主要包括社会分离感(Social estrangement)和个性 ...
2019年11月19日 · 疏离感。 自认为是一个对生活,对工作,对一切事情都保持好奇心和热情的人,但是很多人给我的评价就是高冷,不好接触,虽然在后来慢慢接触之后对我的这种印象会有改观。
网上大部分描述的回避就是恐惧型的,尤其那种伴侣在网上吐槽、叫别人快跑的,他们的伴侣大概率就是恐惧型。
2024年11月19日 · 面对长期的情感疏离,自我疗愈并重新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 寻求专业帮助:咨询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处理内心矛盾与挣扎。
在情感上脱离或脱离他人的感受被称为情感疏离。 这可能包括不能或不愿意参与到其他人的情感生活中。 虽然疏离可以保护人们不受压力、伤害和焦虑的影响,但它也会损害人们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健康。
疏离型行为上回对你不错,但只聊事情,行动上照顾你,朋友一样。 区别就在进入关系,恐惧型还是个和你有热恋期的,后边开始后退防御,作等等。 疏离型一进入就冷漠疏远了,因为进入关系才是激活依恋机制的开始。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会和咨询师一起,谈论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互动模式和感受。随着咨询的展开,常常会有一种叫做“疏离感”的感受被提起,比如当和朋友、同学或同事,甚至和家人在一起时,这种感觉会浮现于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