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第二任首席科学家谭琦强调,在现有工厂化基础上补足加工链短板,必须依赖全产业链技术体系。而随着方案的落地,食用菌产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当“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当工厂化生产与加工链建设实现“双向奔赴”,我国食用菌产业有望告别“高产不高效”的悖论,努力释放菌菇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食用菌产业供需结构升级。(来源:食用菌商务网,作者:yfy) ...
据玉珍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玉珍介绍,目前合作社已有66座香菇大棚、培育了170多万棒菌棒,之后还将持续引进新品种。下一步,合作社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种植规模、实施精细化管理,在保障香菇稳产增收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市场多元化需求,让香菇种植成为富农强村的特色产业。
上沃泉村的木耳种植基地充分利用村内闲置的土地资源,引山泉水浇灌,全程无农药、无化肥,确保了木耳的原生态品质。这种独特的种植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种植中的污染问题,还让木耳充分吸收了林间的自然养分,口感更加鲜美,深受市场青睐。
近年来,官港镇坚定不移发展黑木耳主导产业目标,始终聚力整合资源、集中资金,围绕三次产业的各环节进行突破、提升,促进产业链完善和持续发展。盘活闲置厂房及土地,逐步完善黑木耳产业基础配套设施,为企业及项目落地储备空间。引导扩大麻栎等树种种植,保障制棒原料 ...
茯苓是常寄生于松树根部的一种真菌界著名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食疗领域。它形如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白色,其采挖时间为7~9月,经“发汗”、晾干等工艺处理后分为茯苓个、茯苓块、茯苓片等形态。‌‌ ...
上述案例可见,网络电商菌种销售已形成“假种生产-直播带货-跨省流通-维权困难”的黑色产业链。任其发展,将对食用菌菌种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巨大危机。专家建言,治理这种乱象,需构建“消费者教育+政府监管+平台自律”的三维体系,方能破解当前困局。
2025年7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102号公告,揭晓了28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5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7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提名名单并进行全网公示。食用菌领域由上海市农科院谭琦研究员领衔的“香菇种质创新和系 ...
村支书杨在明介绍,今年全村新建的26栋大棚,其中两栋晾晒棚,在夏季派上了大用场。整个项目300万元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让生产更有底气。每个大棚上架10500个菌棒,25万个菌棒正处于出菇旺季。按当前市场行情估算,仅这一季度,年产值就能达到250万元, ...
菌菇喜阴,一般情况下,多数菌菇在自然环境中依赖低温完成出菇。在上海林下种植的食用菌,长期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中低温季生长繁殖,而每年6月到10月的高温期间,林地普遍处于闲置状态。
近日,湖南湘潭县农技专家邓述东在射埠镇“稻草种菇”试验基地,收集了250公斤秸秆,打算开展一项技术攻关——在高温季节用早稻秸秆露天栽培食用菌。他抱起大把秸秆在空地上精心铺好一张约10厘米厚的“温床”,接着把块状菌包均匀撒在“温床”上,再一层秸秆、一层 ...
2025年7月21日,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农业主推技术名录中,上海农科院的“香菇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技术”赫然在列。这已是该技术连续第三年(2023-2025)获此殊荣。一项源于地方实践的技术,何以持续赢得国家层面的青睐?其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契合。
14.868吨瓶装蘑菇菌丝跨越重洋,顺利抵达美国——这不仅是邹城蘑菇首次以“菌瓶出海”模式叩开国际市场大门,更标志着邹城蘑菇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在全球食用菌赛道上跑出自主创新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