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日前成功解析了柑橘抵御黄龙病的核心分子机制,并筛选出可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的小肽,将为柑橘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相关成果论文1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4月10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国际合作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记者日前获悉,科研人员在江西德安地区首次发现志留纪盔甲鱼类新属种“隆平德安鱼”——一种非常小、头甲不足2厘米的无颌鱼类,生活在距今4.36亿年的志留纪早期。这是盔甲鱼类化石在江西德安地区的首次发现,为探索有颌类躯甲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线索。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
在高场强磁装备领域深耕多年,王秋良所在团队近年又迈上了无液氦超导磁体赛道。在王秋良看来,传统的液氦浸泡强超导磁体装备已经难以满足解决液氦供应“卡脖子”难题的迫切要求。因此,研发无液氦强磁装备,成为推动强磁装备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爱因斯坦也会犯错吗?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国家天文台)在北京发布的一项重要成果表明,爱因斯坦关于暗能量的想法可能错了。 由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基于“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项目的相关数据,证实暗能量并不像爱因斯坦假设的“宇宙学常数”(Λ)那样一成不变,而是很可能存在动力学属性。 该成果为探索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证据,同时意味着可能 ...
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日本东京理科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真实的准晶体中发现了反铁磁性。这是自1949年首次报道周期性晶体中的反铁磁性以来,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显示在二十面体准晶体(iQC)中也会产生反铁磁性。相关论文11日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个由123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对6种猿类——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婆罗洲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和合趾猿的完整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一成果作为遗传学领域的里程碑,不仅有利于科学家了解人类与其他猿类的差异,还有助于开展猿类保护工作。相关论文发表在9日《自然》杂志上。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界的癌症”,这种由亚洲韧皮杆菌引发的毁灭性病害,已肆虐全球近50个国家,导致柑橘产业年均损失超百亿美元。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叶健和西南大学王雪峰等科研人员组成研究团队,成功解析柑橘抗黄龙病核心分子机制,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出可有效防控该病害的小肽。这项研究不仅破解了困扰国际农业界的缺乏柑橘黄龙病抗性基因的科学难题,也为全球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党委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启动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近期,中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又一项重要成果,首次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 该结果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成果论文于4月1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样品由国家航天局提供。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表明月球背面月幔很“干”。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据介绍,月幔处于月壳与月核之间,位于月球表面以下约60千米至1000千米处。月幔水含量在揭示月球起源、岩浆活动、资源环境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普遍认为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原始地球,抛射出的物质经过重新吸积形 ...
动物界包含30余个门级分类单元,它们共同构建了动物演化的基本框架。其中,棘头动物门建立已有200余年,但其起源问题一直未得到解答。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罗慈航在研究员王博指导下,与研究员张海春、博士王盛宇以及国内外学者合作,系统研究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群发现的约1.6亿年前的棘头虫化石——道虎沟侏罗棘头虫(以下简称“侏罗虫”)。研究填补了棘头虫的演化空白,为解决棘头动物门的起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