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5年,世界科技格局加速重构,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战略布局迎来成果爆发期。从量子计算到可控核聚变,从脑机接口到深空探测,中国科技正以"非对称赶超"的姿态,在全球创新版图上刻下鲜明的东方坐标。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是一场重塑国际话语权的系统性工程。 一、量子霸权争夺战: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 在合肥量子信息实验室,第三代"九章"光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经典超级计算机的亿亿 ...
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物学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远远超出了我们从中提取分子层面信息的能力。大语言模型(LLM)通过整合海量数据并实现多任务应用,为解决海量数据处理问题提供了思路。
结构变异在基因组中广泛存在,但其复杂性及其在反复驱动局部适应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单倍型基因组组装技术,揭示了竹节虫隐色模式的适应性分化是由反复出现结构变异所驱动的,而非简单染色体倒位。
说起卢煜明,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被誉为下一个最可能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了。就在近日,他又获得了1项国际大奖,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2025年3月底,美国母婴健康领域组织出生缺陷基金会(March of Dimes)将2025年的“Richard ...
“我们打造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RNA 手术刀’,这一创新实现了对于靶标 RNA 读码框的精准改写,支持任意长度的短片段删除,为临床复杂突变的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中山大学教授张锐表示。日前,他和团队开发出一款名为 SCISSOR 的新型 RNA ...
9 天
一点资讯 on MSN科学家研发新型RNA编辑工具,能实现mRNA疫苗联用“我们打造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RNA手术刀’,这一创新实现了对于靶标 RNA 读码框的精准改写,支持任意长度的短片段删除,为临床复杂突变的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中山大学教授张锐表示。日前,他和团队开发出一款名为 SCISSOR 的新型 RNA ...
4月14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突破性血液检测技术精准追踪肿瘤动态,科学,癌症,纳米,突破性,纳米结构 ...
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Ching-Chieh Chou和Judith Frydman团队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利用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并通过转分化技术,开发了可以保留衰老表型,以及反映AD早期病理事件的神经元模型,即转分化神经元(tNeurons)。
这篇文章他提出了一个可以定义现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范式是什么的概念: 预测生物学 ( Predictive Biology ) ,几个核心观点是 1.新的生物学研究由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来驱动实现,2. 预测一个系统即理解这个系统,而不是执着于创建因果图。3. 涌现论而不是还原论的“认识论”。4. 这一次新的生物学研究范式,会从工业界/营利公司开始,而不是非营利机构和学术界。
4月7日,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声称他们复活了约12500年前灭绝的恐狼。该公司称他们从恐狼化石中提取DNA,从灰狼身上提取细胞对其进行基因改造。 一万年前的恐狼都能复活,现在的基因技术这么逆天了吗? 害! 真相其实很简单。
为解决新疆尤其是中部地区详细的区域内人口历史因样本分布不均未得到解答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新疆中部 8 个铁器时代至历史时期个体古代基因组的研究。结果发现该地存在东西混合血统,且与黄河流域古代农民有关联。这为研究新疆遗传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129 。
近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关于下达河南省二〇二五年科技发展计划的通知》豫科〔2025〕23号文件,淮河医 院青年科研骨干刘浩博士申报的《CyPD 依赖的线粒体膜通透性转变孔组分鉴定及其调控机理》成功获批“2025年度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医院首次斩获此类科研项目,标志着医院在基础研究与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