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当父母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你对得起我吗?”这些话时,就是在给孩子传递出“为了你,我过得不好”的概念,然后让很多孩子被迫承受心里的愧疚感。 一旦父母将牺牲感强加在孩子身上,其实就是在诱发孩子的愧疚感,最终增加孩子的心理内耗: ...
你知道吗?最近央视热播剧《北上》的大结局让不少观众泪目。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视剧,不仅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百年来的变迁,还深刻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几个残酷真相。
父母常说3句“口头禅”,孩子将来能“干大事”,说一句都了不起。 孩子写作业卡壳了、拼图拼不出来了、游戏通关失败了,第一反应不是问“怎么办”,而是直接说:“我不会!”、“我不行!”、“我不做了!”。
艾米咨询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心理疾病。工作几年了,每年只有春节才回一次家。我平时很少打电话回家,也基本不会想父母,微信也不喜欢回复。父母和爷爷奶奶关系很差,有时候父母打来电话,最后总演变成说爷爷奶奶的坏话,或者演变成对我的指责,一说就根本停不下 ...
2021年对小宋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那年她22岁,即将大学毕业,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年初,她开始忙于本科毕业论文。3月,51岁的母亲确诊卵巢癌中期,医生预测只能再活两年。4月底,被抑郁症折磨5年的父亲自缢身亡,年仅53岁。
周国平说:“以培养孩子心灵为主旨的《傅雷家书》,对于青年人和父母们,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心灵是窗户,培养孩子的心灵,对于略显浮躁的当今社会来说尤为重要。 学习技能也许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心灵上的健康。 《傅雷家书》堪称中国近代最 ...
2-3岁总把“我不要”挂在嘴边的幼儿,中文有句“两岁猫狗嫌”俗语。同样英文也有“terrible two”(可怕的2岁)之说,日文则以“魔の 2歳児”(魔鬼般的2岁小孩)形容,反映各国文化背景,都有养育幼儿的普世难题。
遇到在学习上退缩的孩子,家长很自然就启用了催和说教模式,直接贴标签和下定义: 孩子在逃避。 然后不厌其烦的劝孩子要积极面对,要解决问题,逃避不是办法,早晚都要面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语犹如温暖的阳光和滋润的雨露,对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想要养育一个内核强大、情绪稳定的孩子,父母需要频繁地说出一些特定的话语,为孩子的心灵注入力量,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坚定自信、从容不迫。
李昀鋆将哀伤形容为自己皮肤上的文身,她个人简介的第一句话便是“一位为母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在她的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中,她这样描述丧亲者的哀伤: ...
要说最适合女生的工作,老师,无疑是其中之一。而师范类专业,也是最受女生家长欢迎的专业之一。
李昊燃15岁了,蜕变成小小少年郎——早已变声,个头蹿高,还有两年就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孤独症孩子,成长意味着面临第一次分流:程度好的去接收特殊孩子的职业高中,程度弱的直接进入阳光之家。一些有问题行为的孩子阳光之家不能接收,只好回了家。孩子妈妈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