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网络上搜索“清明风俗”,会出现很多从未听过的说法,比如“禁穿黑色衣服”“不能剪指甲”“别吃生冷食物”“不能回家太晚”等,一下子很容易感到焦虑。但仔细辨别后就会发现,这些“讲究”毫无科学根据,不过是一些人牵强附会编造出来的。更有一些彼此矛盾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这边说“清明不能洗头”,那边又说“必须沐浴更衣”。这些毫无科学根据的“伪民俗”误导了公众,也掩盖了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魅力。
人间四月,雨丝似弦,又是一年清明到了,你会到哪里“行清”?在广东,每逢清明节,人们会拖儿带女去祭拜祖先,俗称“拜山”,又有比较文雅的说法为“行清”,取自一句古诗“明日是清明,行人尽行清”。如果在清明当天选择祭拜,可称为“行正清”。
他们中,有与歹徒英勇搏斗的邱建军、史礼海、武霖;有在工作过程中突然病发的张俏、赵华伟;还有为了救人失去生命的阿力木·热合曼……公安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忠实践行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生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人们会铭记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江南三鲜味道棒,不负清明好时光;清明螺的神仙搭配,炒鸡让它异常美味。本期节目邀请美食爱好者庄抒书和鲁菜大厨刘强,教大家做清明美食。 (《回家吃饭》 20250404 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这一天 吃春鲜) ...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每到这个传统节日,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祭奠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已与当下的生态文明理念渐生矛盾,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祭扫引发的火 ...
梨花风起,纸鸢追风逐日;簪柳寻春,秋千荡漾欢歌。清明又至,面花飘香。今日清明,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又融合了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清明不仅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丰富内容,更演变为古人踏青赏春的重要 ...
今年清明节,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别样的“扫墓野餐风”。多地网友纷纷分享自己与家人朋友在祭祖扫墓仪式后,直接在墓地旁铺起野餐垫,摆出薯片、烧鹅、鸡爪、鸭腿、酒水和饮料,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踏青野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17731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其中3752人被评为烈士。2024年,全国共有208名民警、174名辅警因公牺牲。 愿每一次出警,都能平安归来!早点回家吧,这是所有民辅警家属们共同的心愿。
2024年底,90后台湾青年张遇出版《黄土家族》,书里讲述了近百年、三代人跨越海峡的乡愁故事。清明前夕,张遇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向我们讲述了2年前的一段动人故事……(记者 朱延静) ...
用AI“复活”亲人,这类“数字哀悼”形式一度引发热议,也遭遇过质疑。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心理学家贝伦·希门尼斯·阿隆索团队曾做了一项对比研究,结果表示丧亲者可能会利用数字技术来回避他们所爱之人已不在人世的现实,甚至沉迷其中,增加走出悲伤的难度。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思琦 通讯员 粤交警 清明假期临近,返乡祭祖需求增加,有的人选择用自家车辆载客,多次往返接送老乡回家并收取行程费用,殊不知这已涉嫌非法营运。 近日,汕尾交警在工作中发现一辆粤S号牌车辆来往路线较为固定、乘坐人员更换频次较多,初步判断该车辆属于非法营运车辆,并对其进行布控。
清明时节很多地方有吃青团的民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刘静提醒,青团虽然好吃,但黏腻、高糖、高脂,难以消化。老人、小孩、糖尿病患者、胃食管反流患者等食用青团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