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历史上,黄河有6次影响较大的改道,清初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提出黄河有“五大徙”,算上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共“六大徙”。按改道后河流走向可以归结为四个时期:先秦至西汉北流时期、东汉唐北宋东流时期、南宋南流时期和近代东流时期。
在现时淮安,有一处承载着数百年风云变幻的古建筑——这便是淮安府署。它不仅是淮安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国古代官署文化的杰出代表,而其与大运河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别样的厚重感,也为这座古建筑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春游踏青自古是雅事常新,而古人舆图丹青中的山水胜景,至今仍是春色寻访的经典。一图一景,皆成跨越时空的邀约。我国古代称地图为“舆图”或者“舆地图”。在这些形象化记录历史地理状况的珍贵图像资料中,有部分类似山水画的舆图被中国美术史所载,如张衡《地形图》、 ...
虽然,“大禹治水”属于事实还是传说,现在还存在争议,但历史上,在绘制可供治河借鉴的历代黄河河道的地图集时,描绘《禹贡》中记载的大禹疏浚的黄河河道的地图往往被作为地图集的开端。
原标题:中国古代的黄河图与运河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上其持续不断泛滥,对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隋唐及其此后历朝开凿和维护着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将居于北方的政治中心与位于南方的经济重心联系起来,促进了中国各地 ...
不过,由于南北向的大运河要穿过东西向的黄河下游 ... 虽然有着多次探源活动,但我国古代长期坚持的是“重源伏流”说,即认为黄河源自西域 ...
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开始,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就密切牵动着王朝的经纬,与国家治理联系在一起。明清时代,紫禁城的营建、宫廷日用生活均与大运河息息相关。记者注意到,本次展览上大量清代宫廷旧藏的工艺精品“亮相”,包括清光绪明黄色芝麻纱绣彩云金龙十二章纹女龙袍、掐丝珐琅莲托八吉祥纹鱼耳炉等,涵盖珐琅器、玉器、玻璃器、金银器等各个门类。
抬眼向东望去,那是在鼎盛时期,南京至北京两京邮驿路上的水马大驿盂城驿,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 ...
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我为主,既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在保护利用古代运河方面的有益做法,又善于创新创造、不断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文明交流 ...
研究人员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埃利都地区发现了广泛且保存完好的古代灌溉渠系统,为早期农业实践提供了新的见解。由地质考古学家贾法尔·乔瑟里 (Jaafar Jothe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