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5年4月22日,浙江大学稻渔共生实验室陈欣教授团队在保护生物学领域重要期刊Conservation Letters发表题为“The Conservation of Common Carp Genetic Diversity in an ...
2025年4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武国章课题组在国际权威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hloroplast precursor protein preClpD overaccumulation ...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张律文教授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Understanding ultrafast free-rising bubble capturing on nano/micro ...
????根际微生物组被誉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健康中发挥关键作用。水稻作为全球近半人口的主粮作物,其产量直接影响粮食安全,而分蘖数是决定水稻产量的核心农艺性状,受遗传和多种环境因子调控。长期以来,根际微生物群落是否参与调控分蘖形成 ...
一直以来,对于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病的患者,如何选择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虽然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但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异较大,尤其是在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方面,仍存在许多未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旨在探究血管紧张素受体 - 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对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应运而生。
在微生物色素的研究中,为探索玉米黄质(Zeaxanthin)生物合成,研究人员对两株新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菌株展开研究。发现它们利用甲羟戊酸(MVA)途径合成玉米黄质,且合成途径存在差异。这为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新资源和理论基础。
为解决频繁爆发的弧菌病阻碍贝类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菲律宾蛤仔(R. philippinarum)对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免疫反应的研究。发现感染 48 小时后蛤仔存活率下降,还明确了相关组织变化、基因及信号通路改变,为其免疫调控机制提供新信息。
在乳腺癌治疗中,新辅助化疗虽重要,但它引发的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不明。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在其中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TCb 化疗促进 NETs 形成,经 SLC11A1 介导 ROS 生成,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这为围手术期治疗提供新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选取健康的尼罗罗非鱼,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适应性饲养。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分别暴露于乙拌磷(96 μg/L)、双草醚钠(1.28 μg/L)及二者混合物中,在 7、14、21 和 28 ...
在慢性腰背痛(cLBP)研究中,缺乏合适小鼠模型探究自发性椎间盘突出病理生理学。研究人员以 SM/J 小鼠为对象,发现其易患年龄相关腰椎间盘突出,且免疫和神经系统有变化。该研究为理解椎间盘突出机制提供新视角,助力相关疾病研究。
脑小血管病(CSVD)中,白质高信号(WMH)是关键特征,脉络丛(CP)体积对其疾病进展影响不明。研究人员探究 CP 体积与 CSVD 严重程度关系及 AD 相关血浆蛋白对 CP 体积影响,发现相关关联,为揭示 CSVD 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为深入理解人类新生突变(DNM)率,研究人员对四代 28 人家庭(CEPH 1463)进行研究。利用五种测序技术,他们发现每代有 98 - 206 个 DNM,存在父系偏向等现象。该研究为理解人类遗传变异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