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高场强磁装备领域深耕多年,王秋良所在团队近年又迈上了无液氦超导磁体赛道。在王秋良看来,传统的液氦浸泡强超导磁体装备已经难以满足解决液氦供应“卡脖子”难题的迫切要求。因此,研发无液氦强磁装备,成为推动强磁装备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日前成功解析了柑橘抵御黄龙病的核心分子机制,并筛选出可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的小肽,将为柑橘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相关成果论文1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4月10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国际合作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记者日前获悉,科研人员在江西德安地区首次发现志留纪盔甲鱼类新属种“隆平德安鱼”——一种非常小、头甲不足2厘米的无颌鱼类,生活在距今4.36亿年的志留纪早期。这是盔甲鱼类化石在江西德安地区的首次发现,为探索有颌类躯甲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线索。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
爱因斯坦也会犯错吗?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国家天文台)在北京发布的一项重要成果表明,爱因斯坦关于暗能量的想法可能错了。 由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基于“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项目的相关数据,证实暗能量并不像爱因斯坦假设的“宇宙学常数”(Λ)那样一成不变,而是很可能存在动力学属性。 该成果为探索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证据,同时意味着可能 ...
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日本东京理科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真实的准晶体中发现了反铁磁性。这是自1949年首次报道周期性晶体中的反铁磁性以来,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显示在二十面体准晶体(iQC)中也会产生反铁磁性。相关论文11日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个由123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对6种猿类——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婆罗洲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和合趾猿的完整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一成果作为遗传学领域的里程碑,不仅有利于科学家了解人类与其他猿类的差异,还有助于开展猿类保护工作。相关论文发表在9日《自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