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京大学生吴瑞来说,每到期末总有几门课让她头疼,这些相似的课程几乎每次都布置差不多的论文内容。这些作业是“鸡肋”般的存在,专业性和含金量或许不高,非常占用她的时间,但涉及学科成绩,不得不做。 为了解决这种“鸡肋”作业,吴瑞常常用AI来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