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科学探索之旅中,一项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突破性研究正悄然改写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这项研究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生命起源与遗传机制的未知领域。
来自威康桑格研究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利用CRISPR prime editing技术在细胞系中创建了多个版本的人类基因组,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结构变化。通过基因组测序,他们能够分析这些结构变异对细胞存活的遗传影响。
相比于SNVs和indels,SVs往往涉及更大范围的基因组重排,可能会影响到多个基因及其调控区域。以往的基因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单个碱基的变异,如SNVs,它们与疾病的关系早已得到了大量的证实。然而,结构变异由于其较低的发生频率和复杂的遗传模式,长 ...
詹姆斯·沃森与季茂业博士导读“DNA双螺旋结构的成果于1953年4月2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是《自然》杂志有史以来发表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只要你不是太笨,只需要仔细瞧一下就能知道如何拷贝DNA,看到DNA就会明白双链如何解旋。当时我和克里克并没 ...
2月6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互联网和AI真会让人记忆减退?,核聚变,互联网,细胞,中子,量子,等离子体 ...
在美国西雅图、圣安东尼奥工作了四年后,自 2003 年至今,de Bono 教授已经在皇家马斯登 NHS 信托基金会(The Royal Marsden NHS Foundation ...
近日Deepseek引起又一轮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包括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在此转发一篇文章(无改动),基于2018年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于ChatGPT出现和《流浪地球2》上映之后。演讲中对人工智能的近期展望与这几年的发展很契合。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重振免疫系统的机制,当免疫系统与慢性感染和癌症等长期疾病作斗争时,这种机制可以阻止免疫系统衰退。 这一发现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预后。与慢性疾病作斗争就像跑马拉松,而免疫系统的前线卫士--T 细胞就是跑者。
1月28日发表于Astronomy & Astrophysics的一项研究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这一成果为未来寻找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线索。 “超级地球”也被称为超级类地行星,是一类巨大的类地行星,通常由气体和岩石组成,其质量可达地球的数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类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构造。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HD 20794 d,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