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研团队通过三维几何形态分析与计算机辅助技术,成功复原了距今约1.6万年的广西娅怀洞遗址古人类头骨。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研究华南地区早期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及面部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更凸显了AI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早在1979年,著名考古泰斗邹衡就曾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由此也引发了究竟什么才是夏文化的世纪大辩论,即夏文化究竟是以大禹为代表的夏后氏族群所创造的文化,还是夏朝统治区域内所有族群所创造的文化。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新建区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占地面积约4万平米,相当庞大。2015年12月15日上午考古工作者对海昏侯大墓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现,海昏侯墓现车马坑,其中有每乘4匹马拉动、共计5辆木质彩绘马车,4匹马一辆车是汉代王侯出行的最高配备,可见其身份之高。不过尽管海昏侯墓现车马坑,墓主人的身份仍然难以确定,究竟海昏侯是谁仍有待考证。
灵境·人民艺术馆 on MSN11 小时
史语所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先期发展(图)
杨河源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插图本)》,陈洪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清末民初,世事纷扰。中国现代学术呱呱坠地,大放啼声,可称异数。少年中国学会、中国科学社、中国地质调查所、北平研究院 ...
王炳华曾作为中方学术队长主持了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古发掘,让新疆成为新中国最早开展国际考古合作的地区之一。这次发掘的出土的大量丝织物,对我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有不可轻估的价值,其中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国宝。
考古+思政,这是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全新探索!近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孔学堂书局、多彩贵州网、钟书·薪火书局联合主办的“解码千年文明,绘见贵州记忆”名家进校园活动,先后来到贵阳市观山湖区铭廷小学、铭苑中学、贵阳三中、华润小学、逸都国际学 ...
信立祥先生3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发文,怀念近日去世的信立祥先生。文章称,3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信立祥先生与世长辞。作为我国战国秦汉考古学界的泰斗,信立祥先生毕生致力于考古学研究,在秦汉考古、美术考古、汉画像石研究等领域取得开创 ...
信立祥先生长期从事战国秦汉时期考古、美术史考古研究,在汉画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他对汉画像石以及汉画像砖、汉壁画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孔望山汉代摩崖造像等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尤其是建立了汉画像石区域体系,并引入新的汉画研究范式,探讨图像所反映的思想史、社 ...
据了解,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出土文字材料显示,墓主人为北周武帝宇文邕。2022年,考古人员在咸阳北贺村发现了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墓。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著名考古学家信立祥先生于2025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后发文悼念。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著名考古学家信立祥先生于2025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有老馆和新馆两处地址,新馆今年1月刚刚正式开放,位于长春市博物馆的2、3、4层,展厅分布在2、3层,主要包括“山海爵馆藏青铜器展”、“国色天工中国传统技术与艺术”、“春和景明馆藏明清精品瓷器展”等7个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