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作为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化石能源,至今仍是工业和能源生产的重要支柱。位于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煤田,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煤田,也是全球储量最丰富的煤田之一,年产量高达4亿吨。这片煤田的煤层厚度超过1千米,南北延伸上千公里,堪称地质奇观。那么,这么庞大的 ...
阿巴拉契亚煤田的形成与远古气候和地质变迁密切相关。在3.5—2.5亿年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球气候温暖湿润,特别是在阿巴拉契亚地区,降水丰富,湿地和沼泽遍布,为植物大规模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
石炭纪植物可以形成煤,为什么今天的植物不行?
"如果给螳螂装上四十米大刀,能不能干翻东北虎?"这其实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就像是给蚂蚁套上机甲对战霸王龙的科幻剧本。 但仔细想想,自然界确实存在过巨型昆虫——3亿年前石炭纪的巨脉蜻蜓翼展可达70厘米,巨型蜈蚣能长到2.5米。不过要造出250公斤的螳螂 ...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我们使用的大部分——大约90%的煤炭都形成于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沉积物(时间大约是3.5亿到2.5亿年前)。 之所以煤炭基本都 ...
耕地的扩张、畜牧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等,都会改变地球的表层系统。人类活动还会极大地影响地球的气候条件。我们生活的地球目前正处于冰室气候阶段,两极的冰盖便是显著特征。如今,大气中吸热温室气体的含量已创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由于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排放污染物、过度开发生物资源等,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了陆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下降。
“一雷惊蛰始。”春雷炸响,万物复苏。蛰伏冬眠的蝎子,悄然出洞,这一幕,或许自四亿年前开始便在陆地上循环上演。蝎子是地球上第一批从海洋走向陆地的节肢动物,但因为化石的稀缺,其演化故事鲜为人知。从海到陆,为啥这种蝎子化石这么少?被称为“海蝎子”的远古生物是板足鲎(hou音同“后”)类(Eurypterida),并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