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从古至今姓氏文化都是存在的。中原文化的发展是非常源远流长的,不过在历史上,很多姓氏都是出过皇帝的,同时也代表了大部分人都是皇帝的后代。其次一些姓氏就是皇帝赐姓的,然后得以流传下来。
姓氏作为区别个人身份的载体,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是两回事,姓是辨祖先的,氏是别子孙,所以,上古的姓少而氏多,同姓不同氏的现象非常正常。上古时期,贫民是有姓无氏,只有贵族才配有氏。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其实大多是古代的氏。在当今仍然活跃的姓氏中,尤其是一些 ...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 ...
毛嫱(máoqiáng):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之一,大体与西施同时。相传为越王爱姬。最初人们对她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韩非子》有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管子·小称》中有曰“毛嫱 ...
当今社会,人们观念越来越开放,又因女性意识觉醒,或是为追求平等、家庭关系调适等原因,所以许多家庭(尤其是二胎家庭),会选择家里其中一个孩子随母姓。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打败了各方农民起义军,驱除了蒙元政权,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华严石经在晋祠已经度过80余载春秋,成为晋祠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原陈列于奉圣寺南北碑廊内的石经,现已作为晋祠基本陈列——“万古一脉”的组成部分在浮屠院进行室内展出。
拗相公王安石只见过他一次,却视其为“一世之师”,认为他“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向来恃才傲物的苏东坡读到他的碑文时痛哭流涕,大憾没能当面拜会这位“出为名相、处为名贤”“经天纬地”“轶后空前”的超级偶像。 一代宗师朱熹尊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元好问说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
三国毌丘俭纪功刻石詹德华1904年春秋交际,清末奉天所属的辑安县(今属吉林省集安市)团练总长高德隆,奉辑安县知县吴光国之命,率领辑安军民修筑板岔岭通往辑安县城的公路,来自同聚保马蹄沟村的乡民王海太等人,在凿石挖土时于荒山坡地上发现了一块奇怪的残断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