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无兽马戏团,还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吗|文化中国行 大学里的“数字匠人”:为文物注入“青春代码”| 文化中国行 云端上的村庄:唱起“哦得得” 过上好日子 方言为何距写作者越来越远 说一口地道方言,年轻人听见故乡、闯荡世界 一年卖了200万件,国博“销冠”为何是冰箱贴 科技与人文融合彰显 ...
7月23日,黑色幽默热血喜剧《镜中的民国》在保利剧聚|北京喜剧院·FUN空间首演。本剧由北京喜剧院与热血喜饭联合出品,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共同打磨,《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原班人马创作。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广东的粤绣已传承千年,主要包括两大流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民间刺绣工艺“广绣”、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绣”。凭借多样的针法技艺和独特的岭南风情,粤绣被誉为“岭南艺术的瑰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绣的历史最早 ...
7月26日,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仲夏艺之梦”主题活动,在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和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同步举办,为小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融合音乐、非遗与阅读的暑期特别体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日前,著名作家、江南文化学者、“中国好书”作者徐风推出长篇系列散文《江南器物志》,本书经《收获》杂志“江南器物”专栏连载,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江南器物志》书封。出版社供图 《江南器物志》以一座江南古镇“器隐镇”为场域 ...
锣鼓一响,面具登场。表演湘巴藏戏的演员们抬腿、转身间,高亢的唱腔、粗犷的舞步博得阵阵喝彩。 这是日前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非遗公园举办的非遗展演活动的一景。《智美更登》《卓娃桑姆》《白玛文巴》等藏戏剧目轮番上演,吸引不少村民前来观看。 流传于南木林县的湘巴藏戏属于蓝面具 ...
目前,吴恒之所在团队拥有56名研究员,已走遍晋安区近600个自然村,帮助近50个村落衔接红色文化与革命人物事迹,并将村落历史整理形成相关书稿。
也许你不认识画家列宾,但你一定知道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的作者就是列宾——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 2025年7月23日至2026年1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里,“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以92件油画、素描作品,系统梳理了这位绘画巨匠的艺术生涯,为观众打开了一 ...
方言被认为是文化中的活态基因,具有黏性很强的文化与情感承载能力,一两句方言、一两个方言单词,就能激活地方文化的DNA链条,最快速度唤起同一个地方人的身份认同。具体在文学层面,方言是拒绝文学同质化的良好“工具”,但在认识方言重要性之余,如何让方言回归文学文本,却给当下写作者带来了 ...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术馆,“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艺术大观”展览现场,参观者们在拍摄中国最早的“免税通关凭证”鄂君启金节(车节)。该文物出土于安徽寿县,是战国中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免税通行证,该金节铸造所采用的焚失法与金银错工艺,为研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艺提供了珍贵 ...
杨似玉(右一)在程阳风雨桥上向外国游客介绍风雨桥的特点。 龚普康摄 杨似玉在介绍侗族传统木工工具。 本报记者 石 畅摄 杨似玉在制作侗族特色建筑的模型。 本报记者 石 畅摄 在一处侗族营造完成后的上梁仪式中,杨似玉在凉亭的横梁挂起吉祥花。 黎寒池摄(人民视觉) 杨似玉爬上风雨桥 ...
西夏陵出土的红陶套兽。西夏陵很多碑亭出土的大量西夏文、汉文残碑证实了在西夏最高等级的建筑中已形成两种文字并用的制度。6号陵出土的汉文残碑中有北宋太宗“淳化”年号(990年—994年),应是追述前代历史时所用,印证西夏建国前对宋朝正朔的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