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即便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林軒任仍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持續經營自創的社群平台「引人入腎」,強調醫學白話的重要,目的是希望減少醫病之間的知識鴻溝。而這份體悟,源自一段他與外婆之間的故事。
自付醫療費用的英文是「out-of-pocket」,意即「從口袋裡掏錢」,文字十分有動態感。 要自掏腰包,習慣了健保的台灣人自然特別有感。藥品、醫材與手術日新月異,焦慮卻也隨之而來: 健保還能撐多久?我的荷包夠深嗎?
受媒體宣傳影響,不少人誤以為人工水晶體愈貴愈好,甚至在經濟狀況不佳時,仍考慮借貸選擇非球面高階人工水晶體。然而,關鍵在於是否適合自己,而且人工水晶體仍需要醫師植入,再好的醫材只是輔助工具,最重要的仍是醫師的技術。
健保實施30年,為台灣帶來醫療可及性、便利性已是全世界皆知,但走到今天,卻有愈來愈多人擔心自己的醫療保障不足,因為過去全包式的健保,隨著醫療科技和新藥研發更為快速,如今須自費的項目愈來愈多。
手術醫材知識平台「手術善其事」總經理劉長昀提醒,醫師對於自費或健保給付項目的建議,通常是基於他的專業與經驗,「 但是患者的身體狀況、經濟能力與生活,才是最後決定的關鍵,」他建議務必向醫師清楚表達自身現況與需求。
《康健》專訪健保署長石崇良,他指出醫事司、地方政府衛生局與健保署協力建置的「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將在5月上線,要讓民眾查詢醫療項目收費時更便利、資訊更透明。以下為專訪整理摘要: ...
自費醫療項目增加,許多人希望透過商業保險彌補健保未涵蓋的費用,卻在申請理賠時發現,並非樣樣理賠,保額也未必足夠。如何正確檢視保單、評估保障內容?2024年7月上路的實支實付新制,又帶來什麼影響?
川普上任即撤銷監管AI的行政命令,AI軟體醫材的可信度只能靠醫院結盟自律來把關,令美國學者憂心忡忡。反觀台灣,由政府主導的醫療AI監管框架,正邁向下一個里程碑,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這一次,台灣走在時代的最前緣。
40多歲的黃小姐,因呼吸困難轉診到我的門診。她由先生和10歲的兒子陪同,幾乎舉步維艱。娟秀的臉龐掩不住無法形容的痛楚,微弱的氣音,一字一句地描述著她的病痛。 影像學檢查顯示,她罹患了極為罕見的神經纖維瘤,31對脊椎神經無一倖免,最嚴重的在第1、2頸椎 ...
4月23日是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WICAMHD),全球都在關注年輕世代的心理健康狀況。台灣最新研究與臨床觀察,卻發現一個殘酷現實:國小生開始有自我傷害的行為,憂鬱青少年近3年大幅增加,孩子的心正在下沉,但醫療與教育系統還沒準備好。
當生命走到盡頭,是否能「自主選擇」謝幕,向來是備受爭議的討論。台大公衛學院近期研究發現,逾80%民眾在面臨癌症末期的痛苦情境下,對醫師協助死亡表達支持。
三餐正常吃,卻還是嘴饞?用餐後特別想睡?或許是「醣類疲勞」在搞鬼。日本糖尿病專科醫師山田悟提醒,用餐後高血糖及血糖震盪可能引起醣類疲勞,且幾乎人人都有醣類疲勞的問題,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