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發炎,常被稱為「疾病之火」、「萬病之源」!但究竟慢性發炎是什麼呢?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在臉書分享,在基因醫學的視角下,慢性發炎不只是單一器官的問題,而是會對人體造成全身性的影響。若身體長時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中,恐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 ...
39歲的黃先生長期飽受慢性偏頭痛折磨,原本透過藥物還能控制,但自去年起,頭痛不僅加劇,更發現全身都痛,從頭到腳都不對勁,常感疲累,腦霧,嚴重影響睡眠與情緒。且因為疼痛經常請假,所以常被同事或長官覺得是在「無病呻吟」。他四處求診做了很多檢查發現並非結構 ...
在台灣,每8名20歲以上成人,就有1人可能發生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由於慢性腎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在腎功能顯著下降時才被診斷出來,死亡與透析風險大大提高。為此,國健署擴大成人健檢補助範圍、下修篩檢年齡;健保署也於3月1日通過慢性腎臟病 ...
腎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在台灣慢性腎臟病總病患人數超過200萬人,洗腎率更是世界第一。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分享了一名56歲女病患的案例,她在左腎切除後,右腎又出現腫瘤,病情已達末期,不過她在接受常規治療的同時,每天攝取3種特定食物,1年半後,病情竟 ...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
政府基層醫療署早前公布,將分階段擴展「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至醫院管理局轄下指定普通科門診診所。計劃的首階段今日 ...
中醫治療慢性腎臟病併發濕疹,有內治法、外治法及針灸療法。內治法以湯藥為主,然用藥時需充分考量腎臟疾病的具體情形,如腎功能是否正常,有無水腫、血鉀升高等。常見的證型及治法如下: ...
計劃至今近650名醫生參與,數量增幅較緩慢,有市民致電節目,指自己家住天水圍,去年已參與計劃,但她選擇的醫生不設預約。診所給予計劃的診症名額有限,即使提早到診所排隊亦未必獲診症,其他醫生情況亦如是。
醫務衛生局今日(20日)公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由3月28日起擴展至提供血脂檢查。另外,由4月15日起,專屬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服務會在全港增設逾20個服務地點,為沒有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康健中心會員服務,包括個人化慢性疾病管理、痛症管理及 ...
沈莉馨/核稿編輯近年來衛福部積極推廣「中醫慢性腎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透過中醫藥的介入,可大幅改善腎臟病,降低洗腎風險。東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陳憲儀指出,中醫依證型用藥,有利尿消腫、減輕腎臟發炎、促進排毒、增強腎臟功能等功效。另,加上針灸腎俞穴、太谿穴 ...
推出超過一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下周五起加入血脂檢查,亦即可以驗齊「三高」。患者第一年可享最多四次資助診症,由第二年起則每年最多兩次。如已患糖尿或高血壓,資助次數可增加。
醫務衞生局公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由3月28日起,擴展至提供血脂檢查。此外,由4月15日起,全港亦會增設超過20個服務點,為沒有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康健中心會員,提供包括個人化慢性疾病管理、痛症管理及復康等服務。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